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治
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



【癥狀】在玉米整個生育期,地上各部位均可染病,尤以抽雄期表現明顯,被害部生出大小不一的瘤狀物,初期瘤外包一層白色薄膜,后變灰色,干裂后散出黑色粉狀物,即病原菌的孢子。葉上易產生豆粒大小瘤狀堆,雄穗上產生囊狀癭瘤,其他部位則形成大型瘤狀物。
【病因】玉蜀黑粉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厚垣孢子卵圓形或球形,壁厚,茶褐色,表面具細刺狀突起,大小8—13×3—13微米。在玉米體內、外結合雙核菌絲后,才能在寄主組織內迅速發育,刺激生瘤,產生厚垣孢子。
該病的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是以厚垣孢子在土壤或糞肥中,或隨病殘體及種子留在土壤內越冬,厚垣孢子越冬后先產生擔孢子或次生擔孢子,借氣流或雨水及昆蟲傳播,從寄主幼嫩組織的表皮或傷口侵入,刺激寄主細胞膨大,經2—3周形成瘤狀物,20—24天后菌瘤里產出厚垣孢子,菌瘤破裂散出大量黑粉,進行再侵染,一年可侵染多次。高溫干旱或氮肥過多易發病。侵入適溫20—35℃;厚垣孢子萌發適溫26—34℃,最高36—38℃,最低8℃;擔孢子萌發適溫20—26℃,最高40℃。
【防治方法】防治瘤黑粉病應以種植抗病、輕病雜交種為主要措施,配合采用減少菌源的栽培措施,堅持早期摘除病瘤。
?。?)種植抗病品種尚無免疫品種,但自交系和雜交種之間抗病性有明顯差異。當前生產上較抗病的雜交種有掖單2號、掖單4號、中單2號、農大108、吉單342、沈單10號、鄭單958、魯玉16、掖單22、聊93—1、豫玉23、蠡玉6號、海禾1號等。
(2)農業防治病田實行2~3年輪作。施用充分腐熟的堆肥、廄肥,防止病原菌冬孢子隨糞肥傳病。玉米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秋季深翻。適期播種,合理密植。加強肥水管理,均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植株貪青徒長;缺乏磷、鉀肥的土壤應及時補充,適當施用含鋅、含硼的微肥。抽雄前后適時灌溉,防止干旱。加強玉米螟等害蟲的防治,減少蟲傷口;在腫瘤未成熟破裂前,盡早摘除病瘤并深埋銷毀。摘瘤應定期、持續進行,長期堅持,力求徹底。
(3)藥劑防治種子帶菌是田間發病的菌源之一。對帶菌種子,可用殺菌劑處理。例如,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0.2%的藥量拌種;或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0.3%的用藥量拌種;或2%戊唑醇濕拌種劑用10克藥,對少量水成糊狀,拌玉米種子3~3.5千克等。有人主張在玉米未出土前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750~1000倍液,或用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200倍液,進行土表噴霧,以減少初侵染菌源。在腫瘤未出現前,用三唑酮、烯唑醇、福美雙等殺菌劑對植株噴藥,以降低發病率。
主要防治方法有:(1)甜玉米易染病,尤其要注意選用抗病品種。(2)重病田實行2—3年輪作。(3)田間出現病瘤后,及時清除并深埋,適時深耕以減少初侵染源。(4)種子處理,用20%三唑酮乳油1000毫升,拌入25公斤種子,或2%速保利可濕性粉劑1克,拌20公斤種子,或用0.2%硫酸銅拌種,或用0.1%的抗菌劑401浸種,可減輕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