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灰霉病的防治
豇豆灰霉病

豇豆灰霉病

豇豆灰霉病



【癥狀】莖蔓、葉、花及豆莢均可染病。苗期子葉受害后,呈水浸狀,變軟下垂,然后在葉緣處長出灰白色霉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葉片染病均從葉緣處開始,病部呈現暗綠色水浸狀病斑,病斑具較大的同心輪紋,后期易破裂。莖蔓染病,病菌多從莖蔓分枝處侵人,致病部形成凹陷暗綠色水浸斑,后擴大環繞莖蔓,染病處以上部分萎蔫死亡。莢果染病先侵染粘附在莢果開花后敗落的花瓣或莢果端部的花絲,后擴展到莢果,病斑初期呈淡褐色至褐色水浸狀,然后逐漸軟腐,表面生有灰色霉層。根頸部染病,在地上11~15厘米處出現斑紋,周緣深褐色,中部淡棕色或淺黃色,干燥時病斑表皮破裂形成纖維狀,濕度大時上生有灰色霉層。
【病因】病菌以菌絲、菌核或分生孢子越夏或越冬,分生孢子存活期較短,僅4~5個月。越冬的病菌以菌絲在病殘體中營腐生生活,不斷產出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環境條件不適宜時,病部可產生大量抗逆性強的菌核,在田間存活期較長,遇到適合條件,由菌核上長出菌絲體直接侵入或產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濺射傳播危害。此菌可隨病殘體、水流、氣流、農具及衣物傳播。腐爛的病莢、病葉、病卷須、敗落的病花落在健部即可發病。菌絲可在4~32℃溫度范圍內生長,而最適溫度為13~2l℃,高于2l℃其生長量隨溫度升高而減少,28℃時銳減。孢子在5~30℃均可萌發,最適溫度為13~25℃,其中以偏低溫度最為適宜。孢子發芽要求一定濕度,尤在水中萌發最好,相對濕度低于95%孢子不萌發。由于該病菌對氣候條件的特殊要求,灰霉病主要發生在溫室大棚中,以早春2一5月份為主要的發病期,而夏季雖然濕度大,但溫度高,因而一般不發病。在有病菌存活的條件下,只要具備高濕和20℃左右的溫度條件,病害極易流行。該病菌寄主較多,危害時期長,產菌量大,防治比較困難。
【防治方法】①農業措施利用溫室大棚可以調節溫度和濕度的特點,進行生態防治。例如當進入初花期后,晴天上午9時關棚,使棚內溫度迅速升高,當棚溫升至32℃時,開始通風,中午繼續,下午棚溫保持在20~25℃,當棚溫降至20℃時閉棚,夜間棚室內溫度保持在15~l7℃,早上開棚通風,陰天白天開棚換氣。通過以上措施,從而降低棚內濕度和結露持續時間,達到防病、控病的目的。為避免重復侵染,應及時摘除病葉和病莢果,摘除時應用塑料小袋套上再摘,連袋集中銷毀。
②藥劑防治定植后發現零星病葉時,應開始噴藥防治,可使用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40%灰核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40%施佳樂懸浮劑1500倍液,或6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1200倍液,或50%多霉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多霉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200倍液,或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得益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5%特克多懸浮劑4000倍液,或50%混殺硫懸浮劑600倍液等藥劑噴霧,噴藥時,應在上午9時之后,葉面結露干后進行,一定不要在下午3時以后噴藥,否則將增高棚內濕度,降低防治效果。陰天時,也可使用煙劑防治,可使用10%速克靈煙劑每667平方米200~250克,或45%百菌清煙劑每667平方米250克,于傍晚閉棚時熏煙。也可于傍晚噴施粉塵劑,可使用10%滅克粉塵劑,或5%百菌清粉塵劑,或10%殺霉靈粉塵劑,或6.5%甲霉靈粉塵劑,每667平方米1千克,每7天1次,連續使用2~3次,或與其他方式交替使用。由于灰霉病菌極易產生抗藥性,因而各種藥劑應交替使用,切不可連續使用同一種藥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