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灰斑病的防治
豇豆灰斑病

豇豆灰斑病

豇豆灰斑病



【癥狀】豇豆灰斑病發生在生長后期,主要為害葉片,有時也為害莖、莢。發病初期多在葉上形成大小不等的褪綠斑,后變成黃色至黃褐色,有些斑塊擴展后可形成褐色至紫褐色輪紋斑,有的可融合成大斑,有的與豇豆紅斑病混合為害,致葉片早落,別于豇豆輪紋病。
【病因】以分生孢子叢或菌絲體在土中的病殘體上越冬,菌絲或孢子在病殘體上可存活半年。此外,病菌還可產生厚垣孢子及菌核,度過不良環境。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或雨水飛濺傳播,進行初侵染。病部新生的孢子進行再侵染。在生長季節,再侵染多次發生,使病害逐漸蔓延。病菌侵人后經幾天潛育即發病,高濕或通風透氣不良易發病,25~27℃及飽和濕度條件下發病重。溫差大有利于發病。
【防治方法】①農業措施徹底清除病殘體,減少初侵染源。與非豆類作物實行2~3年輪作。加強溫、濕度管埋,注意排濕,改善通風透氣性能。
②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可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90%疫霜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乙·錳可濕性粉劑400倍液,72%克霉星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2%克露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2%克抗靈可濕性粉劑60 0倍液,或50%安克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藥劑。每7天噴藥1次,連續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