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紋枯病的防治
茭白紋枯病

茭白紋枯病

茭白紋枯病



【癥狀】為害葉片和葉鞘,以分蘗期至結茭期易發病。病斑初呈圓形至橢圓形,后擴大為不定形,外觀似地圖或呈虎斑狀,斑中部于露水干后呈草黃色,濕度大時呈墨綠色,邊緣深褐色,病健部分界明顯,病部可見蛛絲狀菌絲纏繞,或由菌絲糾結成菌核。
【病因】主要以菌核遺落土中,或以菌絲體和菌核在病殘體或雜草及田間其他寄主上越冬,成為初侵染源。再侵染主要靠田間病株,病菌借菌絲攀緣,或菌核借水流傳播。田間遺落的菌核數量多,高溫多濕或長期深灌及偏施氮肥的茭田發病重。
【防治方法】(1)加強肥水管理,施足底肥,適當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施氮肥及長期深灌,并根據促茭株分蘗、控無效分蘗和促孕茭的需要,貫徹前淺,中曬,后濕潤的水漿管理原則。(2)結合中耕等農事操作,及時摘除下部黃葉病葉,增加田間通透性。(3)發病初期及時噴灑5%田安水劑4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40%瘟散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井崗霉素水利50~100ppm,注意噴勻噴足,每畝噴對好的藥液75~100升,隔10~15天1次,共噴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