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蔥核盤菌菌核病的防治
洋蔥核盤菌菌核病

洋蔥核盤菌菌核病

洋蔥核盤菌菌核病



【癥狀】病株的葉和花梗先端變黃,逐漸向下擴展幾,后枯死下垂,后期病部變為灰白色,管狀葉和根部長出白色至黑色不規則形菌核,有時數個菌核粘合成一片。
【病因】本病對水分要求較高;相對濕度高于85%,溫度在15-20℃利于菌核萌發和菌絲生長、侵入及子囊盤產生。因此,低溫、濕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該病發生和流行,菌核形成時間短,數量多。連年種植葫蘆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塊、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霜害、凍害條件下發病重。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以提高溫度的生態防治為主,輔之以藥劑防治,可以控制該病流行。
1.農業防治。有條件的實行與水生作物輪作或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個月,或收獲后及時深翻,深度要求達到20cm,將菌核埋入深層,抑制子囊盤出土。同時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增強寄生抗病力。
2.物理防治:播前用10%鹽水漂種2-3次,汰除菌核,或塑料棚采用紫外線塑料膜,可抑制
子囊盤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采用高畦覆蓋地膜抑制子囊盤出土釋放子囊孢子減少菌源。
3.種子和土壤消毒。定植前用20%甲基立枯磷配成藥土耙入土中,每667平米用藥0.5kg對細土20kg拌勻;種子用50℃溫水浸種10min,即可殺死菌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