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豆枯萎病的防治
蠶豆枯萎病

蠶豆枯萎病

蠶豆枯萎病



【癥狀】在開花期或接近開花期開始發病,植株各部位均可受害。病葉初呈淡綠色,逐漸變為淺黃色,葉緣尤其是葉尖部分常變黑焦枯。葉片自下向上逐漸變黃枯萎,病葉常扭折、彎曲,干枯脫落。病株莖基部有黑褐色病斑,稍凹陷,潮濕時常產生粉紅色霉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莖基部病斑逐漸向上發展,致使莖上部分嫩尖傾斜或下垂,最后整個植株枯死。根系受害,側根和主根上均產生褐色至黑褐色條紋,逐漸發展,可導致主根變黑,皮層腐爛,須根全部壞死并消失。病株根系弱小,極易拔出。剖開病莖,可見維管束變黑。
【病因】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田間病殘體上越冬,病菌在土壤中至少可存活3年,是次年初次侵染的主要來源。種子表面也可帶菌,種子內部不帶菌,播種帶菌的種子,長出的幼苗便是病苗。病原在植株生長期間主要以分生孢子通過流水、農具等傳播,從傷口侵入植株須根,再擴展到主根,在維管束組織的導管中生長發育,并向上蔓延。田間以結莢期發病較多,現蕾至結莢期為發病盛期。土壤含水量低于65%時發病重。缺肥及酸性土壤發病重。
【防治方法】
播種防治
實行3年以上的輪作。科學灌水,要求速灌速排。增施鉀肥,增強豆苗的抗病能力。
藥劑防治
用種子重量0.25%的20%三唑酮乳油、0.2%的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拌種。
用3%~4%的石灰水,或者40kg/畝草木灰加磷酸二氫鉀2kg/畝,噴灑在豆根附近的土壤上,可以控制這種病害的蔓延。
在發病初期,可用下列藥劑: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
10%雙效靈水劑l 500~2 000倍液;
25%丙環唑乳油2 000~3 000倍液;
45%噻菌靈懸浮劑1 000倍液+95%敵磺鈉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澆灌豆田。發病嚴重時,7~10天后再灌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