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病毒病
2

〔病害診斷〕系統侵染,整株發病。病株矮小,葉片較小,重時畸形。病株葉片呈現黃綠相間花葉,頂葉還常出現羽毛狀黃綠色斑紋,或綠與深綠相間花葉。嚴重病株,有時維管束呈淡褐色,分蘗少,球莖退化變小。 致病病毒為芋花葉病毒。病毒粒體線狀,大小750納米×13納米。病毒汁液稀釋限點100~1000倍,失毒溫度60~65℃,體外存活3~5天。 田間也有黃瓜花葉病毒(CMV)單獨或與芋花葉病毒(DMV)復合侵染。
〔發病規律〕病毒主要在發病母株球莖內存活越冬,通過分株繁殖傳到子芋。翌年播種帶毒球莖,出芽后即可發病顯癥。病毒也可在野生芋、魔芋、馬蹄蓮等寄主上越冬。病毒在田間主要由蚜蟲傳毒,桃蚜、棉蚜、豆蚜等多種蚜蟲都可傳毒。蚜蟲傳毒屬非持久性傳毒。病毒也可借汁液接觸傳播。 病害發生與溫、濕度有關,癥狀在溫度較低時顯著;溫度較高時減輕,高溫時消失或隱癥。干旱有利于蚜蟲繁殖和遷飛活動,可加速病毒傳播而加重病勢發展。
〔防治措施〕 (1)使用無病種芋。為此,應選用無病母株繁殖種芋,確保從無病株上選留種芋,有條件的可進行脫毒后種植。 (2)加強肥、水管理,提高芋株抗病力。 (3)發現最初病株,應及時挖除深埋,減少田間傳播毒源。 (4)早期防蚜,連續防蚜。在成片或連片種植的芋田,可在芋田周圍種植玉米等高棵作物,做屏障植物阻礙蚜蟲傳毒。 (5)發病初期噴布耐病毒誘導劑“NS-83”100倍液,提高芋株抗(耐)病毒能力。 (6)藥劑防治可噴布1.5%植病靈乳劑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0%病毒寧水溶劑500倍液,或15%病毒必克可濕性粉劑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