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葉枯病的防治
茭白葉枯病

茭白葉枯病



【癥狀】主要為害葉片,葉鞘和茭肉也可受害。葉上初生針頭大的褐色斑點,后擴展成圓形或橢圓形。病斑邊緣淡褐色至深褐色,中間黃褐色至灰白色。后期病斑可相互連接成塊狀,多從葉緣或葉尖外緣向下逐漸枯死呈枯白色。濕度大時病斑兩面生明顯的褐色霉層。
【病因】連作地、偏施氮肥、施用未腐熟有機肥、且藕株密度過大,通風透光性能差的田塊發病嚴重。高溫多雨、陰雨連綿、日照不足或暴風雨頻繁易誘發本病;植株生長衰弱、田間水溫在20~32℃時病情迅速蔓延。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合理密植,重病田實行2年以上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2)在冬前清除茭白田的植物病殘體及四周雜草,齊泥割去地上殘株枯葉,集中漚肥或銷毀,以減少蟲口和病菌的越冬基數。掘出雄茭(墩)、灰茭株,保持田間平整、濕潤不干裂。并于翌春深耕翻耙,撒施生石灰1500kg/hm2或施藥滅菌。
(3)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適時適量追肥,做到有機肥和化肥相結合,氮肥與磷鉀肥相結合。不用帶菌肥料,施用的有機肥不得含有植物病殘體。
(4)施肥要采取前促(分蘗)、中控(無效分蘗)、后補(催茭肥促孕茭)的施肥策略,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施足基肥,適時適量追肥,加強田間管理,促植株早生快發,壯而不過旺,穩生穩長,提高植株自身抵抗力。
(5)科學管水,宜根據茭白不同生長期對灌水深度的不同要求,采取前淺(萌芽期及分蘗期)、中曬(適度曬田,控制無效分蘗)、后淺或濕潤(促孕茭)的策略.高溫季節要適當灌深水以降溫,臺風暴雨季節要注意排水,每次追肥前應適當放淺田水,施后待肥料被土壤吸收后再適度灌田水,孕茭期灌深水15~500px,促進茭白膨大和提高品質。采收盛期保持淺水3~125px,以養育根株。
(6)及時清除重病株、病殘體、病葉、枯葉、黃葉、老葉,剪去曬干部分,并集中燒毀或深埋,以增加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有利于分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