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葵菌核病的防治
落葵菌核病

落葵菌核病

落葵菌核病



【癥狀】主要為害莖蔓、葉片和果實。莖基部染病,初生水漬狀斑,后擴展成淡褐色,造成莖基軟腐或縱裂,病部表面生出白色棉絮狀菌絲體。葉片染病,葉面上現灰色至灰褐色濕腐狀大斑,病斑邊緣與健部分界不明顯,濕度大時斑面上現絮狀白霉,終致葉片腐爛。果實染病,初現水浸狀斑,擴大后呈濕腐狀,其表現密生白色棉絮狀菌絲體,發病后期病部表面現數量不等的黑色鼠糞狀菌核。
【病因】病原菌以菌核隨病殘體遺留在土壤中越冬,菌核在潮濕土壤中存活1年左右,在干燥的土壤存活3年以上,在水中經1個月即腐爛死亡。菌核萌發后,借氣流傳播蔓延。在田間病、健葉經接觸菌絲即傳病。病原菌的發育和萌發最適宜溫度分別為20℃和10℃,相對濕度高于85%時,病害發生重。濕度低于70%,病害明顯減輕。春秋天氣溫暖、多雨、濕度大有利于發病。此外,栽培密度過大,通風透光條件差,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塊,偏施氮肥,連作地,發病重。
【防治方法】著重加強栽培管理,清除越冬菌源,選用抗病品種,輔以藥劑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