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枯萎病的防治
山藥枯萎病

山藥枯萎病

山藥枯萎病



【癥狀】該病主要為害莖基部和地下塊莖。發病初期是在莖蔓的基部出現棱條形濕腐狀的褐色病斑,以后病斑不斷擴展,使基部的整個表皮腐爛,當表皮腐爛面積迅速擴大到能繞莖一周時,就會致使地上部的葉片逐漸黃化、脫落,莖蔓也就迅速枯死。若剖開莖的基部,可見感病部位變為褐色。若是塊莖感病,則在皮孔的四周產生圓形至不規則的暗褐色病斑,須根和內部組織也變為褐色、干腐,嚴重感病的整個塊莖變細、褐色。貯藏其間枯萎病仍可繼續擴展,造成危害。
【病因】以菌絲、菌核和厚碹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為土壤習居菌,當翌年氣溫達到13℃左右時,即可萌動產生分生孢子,23-25℃時,侵染最烈。多通過病土移動及種蘆頭帶菌傳播。高溫,多雨,土壤潮濕,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偏施氮肥,土壤偏酸有利該病發生。
【防治方法】
①選擇無病的山藥栽子作種:必要時在栽種前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泡山藥嘴子10~20mm后下種。
②入窖前在山藥嘴子的切口處涂1:50石灰漿預防腐爛。
③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
④藥劑防治:6月中旬開始用70%代森猛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殺菌王水溶性粉劑1000倍液噴淋莖基部,隔10d噴1次,共防治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