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彎孢葉斑病的防治
玉米彎孢葉斑病

玉米彎孢葉斑病

玉米彎孢葉斑病



【癥狀】玉米彎孢葉斑病是一種典型的玉米成株期葉片病害,病斑橢圓形或卵圓形,中央為乳白色,外圍有褐色環,并帶有褪綠暈圈,嚴重時病斑密布整個葉片,有少數能連接成塊,以致引起全葉枯死。其癥狀易誤認為是小斑病、圓斑病和眼斑病。
【病因】
1.病原菌分生孢子形態為多態型,其中以彎月形為主,具有1—2個以上隔膜不等。
2.該病最適宜溫度范圍為28—32℃,溫度在16℃時其發展緩慢,溫度在40℃時即停止生長。
3.病原菌在植株殘體上可以安全越冬,成為次年田間初次侵染源,種子帶菌也可成為初侵染源之一。該病一旦發生,田間潛育期短,病斑產孢量大,分生孢子隨風雨或人為機械操作等傳播和再侵染,短期內即可造成流行成災。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彎孢葉斑病經濟有效的主要措施。因地制宜培育和選用抗病品種,加強本省自育品種的推廣利用。
2.清潔田園,清除田間殘株、殘葉,降低或減少次年的初侵染源。在玉米收獲后,應及時將玉米稈帶出田外,對當年發病田塊的殘株應集中燒毀或深埋。
3.適期播種,加強田間管理。注意深耕除草、適當施足底肥和孕穗肥。
4.藥劑防治。在該病發病率達10%左右時,用25%敵力脫乳油2000倍液或75%百菌清WP6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WP600倍液加以防治。同時還應盡量減少從外省調運種源,在我省逐步建立自己的集中制種與繁育基地,盡快開展查清疫區范圍、發病規律及控制其發展趨勢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