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豆細菌性疫病的防治
刀豆細菌性疫病

【癥狀】刀豆葉、莖、莢、種子均可染病,病部先生水漬狀小斑點,后逐漸擴展,變為褐色或紅褐色,莢染病多為紅褐色,病斑圓形或不規則,莢、莖部染病的常溢有菌膿,似粘液層,干后呈干酪狀,嚴重的病斑蔓延到豆粒上,致豆粒腐敗和帶菌。
【病因】病菌主要在種子內或粘附在種子外越冬,播種帶菌種子,幼苗長出后即發病,病部滲出的菌膿借風雨或昆蟲傳播。從氣孔、水孔或傷口侵入,經2~5天潛育,即引致莖葉發病。病菌在種子內能存活2~3年,在土壤中病殘體腐爛后即死亡。氣溫24~32℃,葉上有水滴是本病發生的重要溫濕條件,一般高溫多濕、霧大露重或暴風雨后轉晴的天氣,最易誘發本病。此外,栽培管理不當,大水漫灌,肥力不足或偏施氮肥,長勢差易加重發病。
【防治方法】
①實行3年以上輪作。
②施用日本酵素菌漚制的堆肥。
③選留無病種子,從無病地采種,對帶菌種子用45℃恒溫水浸種15分鐘撈出后移入冷水中冷卻,或用種子重量0.3%的95%敵克松原粉或50%福美雙拌種,或用硫酸鏈霉素500倍液,浸種24小時。
④加強栽培管理,避免田間濕度過大,減少田間結露的條件。
⑤發病初期噴灑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5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30%堿式硫酸銅(綠得保)懸浮劑400倍液、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000~4,000倍液、新植霉素4,000倍液、抗菌劑“401”800~1,0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