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豆灰霉病的防治
荷蘭豆灰霉病

荷蘭豆灰霉病

荷蘭豆灰霉病



【癥狀】露地種植的荷蘭豆苗或棚室或反季節栽培的荷蘭豆易發病,主要為害葉片、莖、莢。葉片染病 始于葉端或葉面,初呈水漬狀,后在病部長出灰色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因】以菌絲、菌核或分生孢子越夏或越冬。越冬的病菌以菌絲在病殘體中營腐生生活,不斷產出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條件不適病部產生菌核,在田間存活期較長,遇到適合條件,即長出菌絲直接侵入或產生孢子,借雨水濺射或隨病殘體、水流、氣流、農具及衣物傳播。腐爛的病莢、病葉、病卷須、敗落的病花落在健部即可發病。
【防治方法】由于此病侵染快且潛育期長,又易產生抗藥性,目前主要推行生態防治、農業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防措施:
(1)生態防治。棚室圍繞降低濕度,采取提高棚室夜間溫度,增加白天通風時間,從而降低棚內濕度和結露持續時間,達到控病的目的。
(2)及時拔除病株,集中深埋或燒毀。
(3)發現病株即開始噴灑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45%特克多懸浮劑4000倍液、50%混殺硫懸浮劑600倍液、6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多霉靈(多菌靈加萬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地區,可選用40%嘧霉胺懸浮劑800倍液、50%滅霉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40%施佳樂懸浮劑1200倍液、28%灰霉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注意輪換、交替用藥,延緩抗藥性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