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菌核腐爛病
簡介
菌核病可為害多種蔬菜,是我國北方菜區的一類重要病害。近年來由于設施栽培的發展,我國南方菜區塑料大棚或小拱棚栽培的蔬菜如番茄、辣椒、萵苣、胡蘿卜、芹菜等也陸續發現菌核病,且有逐漸加重的趨勢。露地栽培的蔬菜較少發生菌核病,但菜豆菌核病則較常見。
癥狀
菌核病主要在菜豆幼苗期發生,受侵染的植株先在莖基部出現暗褐色、不定形、濕潤狀的病斑,迅速擴大可使整個幼莖變污褐色并逐漸變軟腐爛,底葉逐漸萎蔫脫落,可使整株幼苗枯死。濕度大時病部表面先長出白色棉絮狀菌絲,后集結成黑褐色、鼠糞狀的菌核。病苗極易從土中拔出,根部腐爛,須根少(圖1)。蔓生菜豆成株期貼近地面的莖蔓也可受侵害變褐腐爛。貯藏期豆角堆積過密,環境濕度過大也可以受害腐爛,并長出白色菌絲及黑褐色塊狀菌核。
病原
菜豆菌核病的病原是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屬于子囊菌的一種真菌。菌核黑褐色鼠糞狀或不規則狀,較大粒。菌核萌發長出有長柄的子囊盤,一般可長1~30個。子囊盤上部似盤狀,其上長出成排的子囊,子囊無色棍棒狀,大小為91~141×6~11微米,子囊間有側絲。子囊內有8個橢圓形、無色的子囊孢子,大小為8~14×3~8微米(圖2)。核盤菌的寄主范圍很廣,除菜豆外,還可寄生十字花科、茄科、瓜類、胡蘿卜、萵苣、芹菜等多種蔬菜。
發生規律和發病條件
病菌主要以菌核隨病殘體或在土壤中越冬,菌核在干燥土中壽命可長達3年以上,潮濕土壤則僅可活1年,若被水浸就很快失去活力。春季遇溫濕度條件適宜時,菌核即萌發并可放射子囊孢子,隨氣流或風雨傳播,子囊孢子萌發后從寄主莖基部表皮的傷口侵入,菌絲在組織內寄生,并分泌水解酶使寄主細胞崩解,組織軟腐。病部長出的菌絲也能通過接觸侵染鄰近的植株。
平均溫度20℃左右,相對濕度超過85%以上有利于發病。連作地、菜田地勢低,土質粘重,種植過密,偏施、重施氮肥,管理粗放造成植株表皮有較多傷口的,發病都較重。
防治方法
防治菜豆菌核病可采取下列綜合措施。
1. 選用無病種子 從無病田選留種子,若種子混有菌核,可用過篩法篩除菌核。
2. 加強耕作管理 避免連作,與水稻輪作1年即可減少大量存活的菌核;收獲后或播種前認真清園,翻曬土壤,提高和整平畦面以利排水降濕;及時清除早期發現的病株,施適量石灰后再補苗;勿偏施、重施速效氮肥,適當增施磷鉀肥。
3. 藥劑防治 在菌核病發生較重的菜區,除做好上述措施外,苗期要及早噴藥預防。可選噴下列藥劑:(1)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2)40%紋枯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3)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4)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5)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隔7~10天噴一次,噴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