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莖腐病的防治
莖腐病

莖腐病



【癥狀】主要危害豇莖枝蔓及莖基部。患部初現淡褐色橢圓形或棱形小斑,后繞莖蔓擴展,造成莖蔓成段變黃褐色至黃白色干枯,后期思部表面出現散生或聚生的小黑粒,此即為本病病征(分生孢子器)。莖基部染病可致苗枯,中上部枝蔓染病導致蔓枯,致植株生勢逐漸衰退,影響開花結莢。
【病因】本病由半知菌亞門的菜豆殼球孢菌[Macrophomina pha-seoli(Maubl.)Ashby.]和豇豆殼莖點霉菌[Phoma vignae Henn.]侵染所致。兩菌均以菌絲體和分孢器隨病殘體遺落在土中越冬。以分孢器內生的分生孢子作為初侵與再侵接種體,通過雨水濺射而傳播,從莖蔓傷口或表皮侵入致病。高溫多雨潮濕天氣或植地通透性差有利于發病,過肥或肥料不足的植株易染病。品種間抗病性差尚缺調查。
【防治方法】本病可結合防基腐病及疽病等病害一同進行防治。防治好這些病害也可兼治本病,一般無需單獨防治。在以本病為主的常發病地區或因塊,可從苗期至成株的全生育期噴施40%多硫懸浮劑600倍液,或65%多克菌可濕粉600倍液,或40%三唑酮多菌靈1000倍液,或70%托布津+75%百菌清(1:1)1000倍液4―5次,隔10―15天1次,交替噴施,前密后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