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地老虎的防治技術(shù)
今年是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年,由于干旱,大理市太邑鄉(xiāng)地老虎發(fā)生嚴(yán)重。地老虎又叫地蠶、土蠶、切根蟲。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地下害蟲。地老虎的一生分為卵、幼蟲、蛹和成蟲(蛾子)4個階段。成蟲體翅暗褐色。地老虎一般以第一代幼蟲為害嚴(yán)重,各齡幼蟲的生活和為害習(xí)性不同。1、2齡幼蟲晝夜活動,啃食心葉或嫩葉;3齡后白天躲在土壤中,夜出活動為害,咬斷幼苗基部嫩莖,造成缺苗;4齡后幼蟲抗藥性大大增強。因此,藥劑防治應(yīng)把幼蟲消滅在3齡以前。誘殺成蟲是防治地老虎的上策,可大大減少第一代幼蟲的數(shù)量。方法是利用黑光燈和糖醋液誘殺。雜草是成蟲產(chǎn)卵的主要場所,也是幼蟲轉(zhuǎn)移到玉米幼苗上的重要途徑。在玉米出苗前徹底鏟除雜草,并及時移出田外作飼料或漚肥,勿亂放亂扔。鏟除雜草將有效地壓低蟲口基數(shù)。藥劑防治仍是目前消滅地老虎的重要措施。播種時可用藥劑拌種,用50%辛硫磷乳劑0.5千克加水30——50升拌種子350——500千克。對4齡以上幼蟲用毒餌誘殺效果較好。將0.5千克90%敵百蟲用熱水化開,加清水5升左右,噴在炒香的油渣上攪拌均勻即成。每公頃用毒餌60——75千克,于傍晚撒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