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食心蟲的防治
食心蟲

食心蟲

食心蟲



【癥狀】食性較單一,主要為害大豆,也取食野生大豆和苦參。以幼蟲蛀入豆莢咬食豆粒。每年發生1代,在中國北部發生偏早,南部偏晚,以幼蟲在地下結繭越冬。翌年7月中、下旬向土表移動化蛹,7月下旬至8月初化為蛹盛期,蛹期對環境抵抗力弱。8月上、中旬為羽化盛期。豆田成蟲出現期為 7月末到9月初。成蟲于下午3時后在豆田活動,有成團飛翔現象。雌蛾喜產卵在有毛豆莢上,散產。幼蟲孵化后多從豆莢邊緣合縫處蛀入。 8月下旬為入莢盛期。 9月中、下旬脫莢入土越冬。冬季低溫越冬死亡率增大。成蟲及其產卵適溫為20~25℃,相對濕度為90%。在適溫條件下,如化蛹期雨量較多,土壤濕度較大,有利于化蛹和成蟲出土。土壤含水量低于5%時成蟲不能羽化。
【防治方法】大豆食心蟲成蟲盛期100平方米蛾量40頭,百莢卵量10粒;大豆蚜蟲百株蚜量500頭,或蚜株率30%。農戶防治大豆食心蟲、豆莢螟選用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等;防治豆天蛾選用Bt、阿維菌素等;防治大豆蚜蟲、玉米蚜蟲選用啶蟲脒、吡蟲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