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蔥幼苗立枯病的防治
大蔥幼苗立枯病

病原菌為半知菌亞門絲核菌屬的立枯絲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在大蔥、洋蔥育苗期間發生,。該菌寄主范圍很廣,引起起多種農園作物的苗期病害。
【癥狀】 多發生于發芽后半個月內,1一2葉期幼苗接近地面的部位變枯白色或淡黃色,軟化,凹陷縮縮,植株枯死,嚴重時幼苗成片倒伏死亡。在潮濕條件下,病部和附近地面生出稀疏的褐色蛛絲網狀菌絲。
【病因】 病原菌可以在土壤中和病殘體中越冬或越夏,在土壤申可以存活2一3年。在適宜的條件下,病原菌直接侵入幼苗。病原菌可隨雨水、灌溉水、農機具、土壤和帶菌有機肥傳播蔓延。土壤帶菌多,濕度高,幼苗徒長時發病重。苗床低濕,種植過密,通風不良,光照不足有利于發病。
【防治方法】 發病地不宜用作苗床。育苗地要精細整地,施用不帶病殘體的腐熟基肥。加強苗期管理,保持土壤干濕適度,適時放風透氣,及時除草、間苗。
必要時用福爾馬林稀釋液、五氯硝基苯、福美雙或代森鉸處理苗床土壤。 苗床出現少量病苗后,要及時拔除,并噴藥保護,防止病害蔓延。常用藥劑有代森錳鋅、百菌清、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