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蔥霜霉病的防治
大蔥霜霉病
大蔥霜霉病

大蔥霜霉病



病原 Peronospora schleideni
【癥狀】 霜霉病有系統侵染和局部侵染兩類,病株癥狀特點不同。系統侵染的病株是由土壤和種植材料傳帶的病菌侵染所形成的,表現出全身性的癥狀。局部侵染植株只在被侵染部位出現癥狀。 大蔥被病原菌系統侵染后,病株矮化,葉片扭曲畸形。潮濕時在葉片與花莖表面形成一層疏松的絨毛狀霉層,白色到淡紫色。干燥時葉片變為污白色或淡黃色,逐漸枯死。有時只有葉片尖端部分發病,變白枯死。局部侵染的葉片和花莖上,產生卵圓形、圓形病斑,大小不一,白色或淡黃色,邊緣不明顯,潮濕時表面生絨毛狀霉層,干燥時變為枯斑。葉片中下部發病,則葉片上方下垂干枯。霜霉病的診斷特征為病斑黃白色,表面生有白色到淡紫名絨毛狀霉層,病葉軟化易折。后期病部有時孽生腐生性真菌,出現黑霉,需注意鑒別。
【病因】田間病殘體中的病菌卵孢子和鱗莖中的潛伏菌絲體為主要初侵染菌源。卵孢子在土壤內病殘體中可存活數年。蔥類種子中有菌絲體潛伏,種子表面也可粘附卵孢子,但帶菌種子能否傳病尚未有定論。越夏或越冬的卵孢子以及鱗莖傳帶的菌絲體都能侵染幼苗,形成系統侵染病株。秋播蔥苗染病后,菌絲在秋冬季節隨生長點在體內蔓延,2~3月間即出現系統侵染癥狀。病部陸續產生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孢子囊隨風雨和昆蟲傳播,接觸葉片,在葉面水滴中萌芽,產生芽管,由氣孔侵入,形成局部侵染。葉片和葉鞘發病部位的病菌向基部蔓延,引起鱗莖感染。孢子囊隨雨水降落在土壤中也能侵染鱗莖。在適宜條件下可發生多次再侵染,形成大流行。
涼爽高濕的天氣有利于病原菌發育和病害發生。氣溫l5℃左右,降雨較多時最有利于發病。4月中旬至5月上旬(東北地區5~6月份)持續陰雨或經常出現重霧、大霧時,霜霉病可能大流行。地勢低洼、大水漫灌、密植和生長不良的地塊發病尤重。夏季溫度高,發病受抑制。秋季發病程度也與雨量成正相關,灌水不當也誘使發病加重。秋季病重田塊,翌年春季發病也重。
【防治方法】①農業措施 選用抗病或輕病品種。假莖紫紅、葉管細、蠟粉厚的大蔥品種發病較輕。紅皮洋蔥較抗病,黃皮的較感病,白皮的易感病。 發病地避免連作,實行3~4年輪作。保持田園衛生,收獲后徹底清除病殘體,及時深耕。選擇地勢平坦、排水方便的肥沃壤土做苗床和栽植地。雨后及時排水,土壤濕度高時,淺中耕散墑。合理密植,加強肥水管理,定植時淘汰病苗,早期拔除田間系統侵染病株,攜出田外燒毀。
②藥劑防治 苗期和發病初期噴藥防治,可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劑800倍液,或72%克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等,每10天噴1次,連噴2~3次。大蔥葉面有蠟粉,不易著藥,為了增加藥劑的粘著性,每10千克藥液可加中性洗衣粉5~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