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蔥灰霉病的防治
大蔥灰霉病
大蔥灰霉病

大蔥灰霉病


【癥狀】 大蔥葉片發病有3種主要癥狀,即白點型、干尖型和濕腐型。白點型最常見,葉片上出現白色至淺灰褐色小斑點,擴大后成為梭形至長橢圓形,病斑長度可達1~5毫米,潮濕時病斑上生有灰褐色絨毛狀霉層。后期病斑相互連接,致使大半個葉片甚至全葉腐爛死亡,死葉表面也密生灰霉,有時還生出黑色顆粒狀物,為病原菌的菌核。
【病因】 病菌隨發病寄主越冬或越夏,也可以菌絲體和菌核在田間病殘體上與土壤中越夏或越冬,成為侵染下一季寄主植物的主要菌源。 在溫濕度適合時,越季菌絲體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隨風雨傳播,接觸植物體后,主要由傷口侵入,也可直接穿透表皮而侵入。菌核萌發產生菌絲體直接侵入,或產生孢子后再侵入植物。菌核和病株帶菌殘屑也可混雜在種子間,隨種子調運而傳播。生長期中病株產生分子孢子隨氣流、灌溉水和農事操作而分散,引起多次重復侵染。 冷涼、高濕的環境條件最有利于灰霉病的發生。18~23℃有利于灰霉菌生長、孢子形成、孢子萌發和發病,但是在低溫(0~10℃)下病原菌仍然活躍。在適宜的溫度下,濕度和降雨狀況是灰霉病流行的關鍵因素。 露地大蔥秋季苗期即可被侵染,冬季病情發展緩慢,春季再度蔓延并達到發病高峰。冬春季陰雨天多,降水量大,發病重。早春降雨情況決定侵染菌量高低,而4~5月份雨天數往往是影響大面積流行的關鍵因素。 連作田和田間衛生狀況不良,遺留有較多病殘體的田塊,菌源量大,發病早而重。凡是能提高田間濕度和不利于植株健壯生長的因素都有利于灰霉病發生。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灌水不當,過度密植,偏施氮肥,植株衰弱,傷口、刀口愈合慢等情況都能導致發病加重。
【防治方法】①農業措施 病地應實行輪作,收獲后要徹底清除病殘體。攜出銷毀。多雨地區可推行壟栽和高畦栽培,雨季及時排水,防止田間積水。
② 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用3%多氧清水劑600~900倍液,或0.5%OS -施特靈水劑300倍液,或40%灰霉菌核凈懸浮劑1200倍液,或50%灰霉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5%咪鮮胺(使百克)乳油2000倍液,或30%百·霉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0%施佳樂懸浮劑 12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 00倍液等藥劑噴霧防治,每7天噴藥1次,連續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