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甘藍夜蛾的防治
大白菜甘藍夜蛾

大白菜甘藍夜蛾

大白菜甘藍夜蛾



大白菜甘藍夜蛾
【病因】甘藍夜蛾廣泛分布于各地,是一種雜食性害蟲,除大田作物、果樹、野生植物外,對蔬菜也是一種主要害蟲,它可為害甘藍、白菜、蘿卜、菠菜、胡蘿卜等多種蔬菜。在昆蟲分類中屬于鱗翅目的夜蛾科。另外一個很普遍的名字稱為甘藍夜盜蟲。
它主要是以幼蟲危害作物的葉片,初孵化時的幼蟲圍在一起于葉片背面進行為害,白天不動,夜晚活動啃食葉片,而殘留下表皮,到大齡的(4齡以后),白天潛伏在葉片下,菜心、地表或根周圍的土壤中,夜間出來活動,形成暴食。嚴重時,往往能把葉肉吃光,僅剩葉脈和葉柄,吃完一處再成群結隊遷移為害,包心菜類常常有幼蟲鉆入葉球并留了不少糞便,污染葉球,還易引起腐爛。
形態特征
成蟲 體長15-25毫米,翅展30-50毫米,翅和身體為灰褐色,復眼為黑紫色,在前翅的中間部位,靠近前緣附近有一個灰黑色的環狀紋和一個相鄰的灰白色的腎狀紋,后翅灰白色。
卵 半球形,有縱橫棱邊相隔的方格紋。初產黃白色,孵化前紫黑色。
幼蟲 體長40毫米左右,體色多變,受氣候和食料影響而在黃、褐、灰間變化,體表腺體色澤分明,背腺兩側有多個倒"八"字形紋,在1、2齡時前兩對腹足退化。
蛹 赤褐色,長約20毫米,臀棘較長,末端有兩根長刺,頂端膨大,形似大頭針。
【癥狀】 1. 年發生代數 在北方一年3-4代,以蛹在土表下10厘米左右處越冬,當氣溫回升到15-16℃時。越冬蛹羽化出土。在遼寧為5月中旬至6月中旬,在山東是5月上旬至6月上旬。
2.為害特點 在山東一年有兩次為害盛期,第一次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第二次是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第一次重點為害期,正值春甘藍、留種菠菜和甜菜盛長期,主要是第一代幼蟲作怪。第二次重點為害期,正值秋甘藍、白菜的盛長期,是第三代幼蟲作怪。
3.趨性 成蟲對糖醋味有趨性,對光沒有明顯趨性。
4.產卵特點 成蟲產卵期需吸食露水和蜜露以補充營養。卵為塊狀、每塊100-200粒之間,一頭雌蛾一生可產1000-2000粒卵,多產在生長茂密的植株葉背,小植株上全株葉片都可著卵,大植株上多產在上、中部葉片上,卵期一般為4-6天,卵的發育適溫是23-26℃。
5.蟲態期 幼蟲共6齡,孵化后有先吃卵殼的習性,群集葉背進行取食,2-3齡開始分散為害,4齡后晝伏夜出進行為害,整個幼蟲期約30-35天,蛹期一般10天左右,越夏蛹蛹期50-60天,越冬蛹蛹期6個月左右,蛹的發育溫度15-30℃之間。
6.發生與環境 甘藍夜蛾的發生往往出現年代中的間歇性暴發,在冬季和早春溫度和濕度適宜時,羽化期早而較整齊,易于出現暴發性災年。具體講,當日平均溫度在18-25℃、相對濕度70-80%時最有利于它的發育。高溫干旱或高溫高濕對它的發育不利。所以夏季是個明顯的發生低潮。與其他害蟲不同的重要一點是成蟲需要補充營養。成蟲期,羽化處附近若有充足的蜜、露,或羽化后正趕上有大量的開花植物,都可能引起大發生。
【防治方法】1.做好預測預報 根據以上提供的時間和數據,應做好預測預報,特別是春季預報。
2.農業防治 包括秋季發生地塊的后處理,即認真耕翻土地,消滅部分越冬蛹,及時清除雜草和老葉,創造通風透光良好環境,以減少卵量。
3.糖醋液誘殺 利用成蟲喜糖酷的習性。抓住良機進行誘殺。鑒于雌成蟲產卵量大的習性,誘殺成蟲的意義特別重要,在方法上可采用精:醋:水=6:3:1的比例,再加入少量甜而微毒的敵百蟲原藥。認真誘殺成蟲。
4.生物防治 赤眼蜂、松毛蟲、寄生蠅、草蛉等都是有效的天敵,應充分利用。
5.藥劑防治 可選用4000倍液的殺滅菊酯或2000倍液的二氯苯酸菊酯或1000倍液的辛硫磷,根據預測預報提供的材料,及時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