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山藥種植技術
時間:2013/3/29 10:55:00閱讀數:271562
- 田間表現說明
- 其他田間表現
- 產品介紹
- 聯系我們
紫山藥也稱“紫人參”,又名薯蕷和長芋,屬薯蕷科,以其肥大的塊根或圓柱狀根供食用。塊根中含有蛋白質1.5%,碳水化合物14.4%,并含有多種維生素和膽堿等,營養價值極高。是餐桌佳肴。
據本草綱目藥書的記載,紫山藥有著很高的藥用價值,經常食用,不僅可以增加人體的抵抗力,降低血壓、血糖、抗衰益壽等,還有益于脾、肺、腎等功能,是很好的食補材料,又被人們稱做“蔬菜之王”之美譽。
紫山藥皮光色鮮,肉質香粉結實,深受消費者青睞。一般每畝產量3000~4000公斤,產值達上萬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一、生長習性
紫山藥為蔓生性植物,喜溫暖,不耐寒,10℃以上開始發芽,莖葉最適生長溫度25~28℃,塊莖膨大以20~24℃最快。較耐旱,不耐澇。喜疏松肥沃土壤,尤以沙質黃壤栽培為佳。生產上一般采用蔓上成熟氣生塊莖作種子。前期長苗,中后期長薯,尤以后期長薯最快(10~12月)。苗期從種芽處長出的3~6條苗中,以第2條苗為主苗,生長最壯旺,主導養分的吸收和光合產物的傳輸,決定紫山藥的產量。為保證產品外觀,腐熟的廄肥、土雜肥等宜淺施。薯苗前期生長較慢,可在行間套種花生、黃豆等經濟作物。
二、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
選擇排水良好,土層深厚,養分豐富的沙質黃壤地塊種植(沙壤土和壤土亦可),土壤以微酸性到中性為宜。按行距95厘米規格在田間挖南北向種植溝,溝寬30厘米,深120厘米。挖時先把表土挖到溝邊,溝中底土挖出打碎后放回溝中,撿出瓦礫等雜物,每畝施50公斤鈣鎂磷肥、75公斤三元復合肥,另施適量充分腐熟的廄肥與表土充分混勻,起畦面寬40厘米左右,高15~20厘米.
2、選種催芽
一般選用個體大、無病蟲、無損傷的紫山藥種(余零子、山藥豆)作種。用50%多菌靈800倍液浸種2~3小時后晾干用干凈河沙催芽。當芽露出紅點或稍長時即可種植。
3、種植時間
紫山藥一般在3~5月種植。種前在畦內種植溝中間,用6厘米左右粗的帶尖的圓木桿按株距30厘米逐一打洞,深入松土層底部,然后填回細碎純凈的沙質黃壤土。播種時,將經催好芽的薯種上端順溝走向橫放在洞口上,以引導新生的地下塊莖垂直下伸,播種深度在距洞5~7厘米處。
4、田間管理
噴施除草劑,防止雜草滋生。在播種后2~3天,表土濕潤時,每畝用80%的五氯酚鈉可濕性粉劑0.5公斤加50%丁草胺乳油0.25公斤,加水60公斤均勻噴霧地表。
搭架引蔓。紫山藥出苗后需及時搭支架引蔓向上生長。一般先兩頭及中間搭堅實支架,架上搭一條橫桿,后插竹桿或樹枝靠于橫桿上。抽蔓時引蔓往竹桿上,蔓多時要剪去過密分枝,以保持通風透光,只保留從薯種芽處長出的頭3條苗。
適時追肥。當蔓上半架時,結合淺松土,每畝淋施稀糞水500公斤,加尿素2.5公斤,促進發根壯苗。第二條苗開始長出時要施一次促苗肥,每畝施三元復合肥20~30公斤,促其生長壯旺,是奪取高產的關鍵。中后期,一般在9月中下旬重施一次促薯肥,每畝施硫酸鉀復合肥1~1.2公斤,硫酸鉀1.2公斤。后期11月中旬~12月上旬,連續噴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2~3次。
水分管理。紫山藥較耐旱不耐濕,水分過多不利于根系生長。前期要排盡積水,中期要保持土壤濕潤,以利于薯塊生長,9~10月過于干旱時可灌跑馬水。后期要防止水分過多,以保證商品品質。及時摘除蔓上氣生塊莖。氣生塊莖一般在8月份開始長出,除留種田外,要及時摘除,防止營養損耗,以促進地下長薯。
三、收獲
紫山藥一般在11月下旬至次年1月收獲。先割斷藤蔓,拆去竹桿。掃除畦上落葉等殘物,把畦面雜物及表土鏟到畦外,防其翻入溝內,利于連作栽培。挖時注意不要損傷紫山藥的表皮,以免影響商品率。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 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
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轉載的稿件,以為公眾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已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寵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