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周口紅薯豐收沒賣掉 做成粉條也滯銷
蔬菜網 時間:2018/3/1 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閱讀數:470 網友評論:1
2017年秋季,王學全通過流轉土地種植的300多畝紅薯喜獲豐收,但那段時間偏偏趕上周口連陰雨,這些紅薯沒能賣出去,全部儲藏起來了。
王學全雇來的30多位鄉親,將紅薯變成純手工的紅薯粉條,原想著賣完粉條讓鄉親們過個好年,可10多萬斤的粉條卻出現了滯銷。昨日,大河報記者前去采訪時,在粉條廠打工的村民說:“我們都是做了一輩子手工粉條的老師傅,用良心保證粉條質量,希望有需要的團體和個人幫一幫我們,30多名老師傅指著這些粉條過年呢。”
發愁
周口連陰雨紅薯豐收卻賣不出去
淮陽縣魯臺鎮大姚營村南,冬日暖陽下的田地里沒有綠油油的麥苗,而是一排排正在晾曬的手工紅薯粉條。旁邊的臨時加工廠里,30多名工人正在忙碌,將剩余的紅薯變成粉條。
農民王學全站在地邊焦慮地來回踱步。3年前,王學全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承包了300多畝農田搞種植。一直以來他都種紅薯,每年的收入也相當可觀,不僅自己富裕了,還帶動不少鄉親脫了貧。
如今,王學全卻遇到了麻煩。2017年10月初至中旬,正值紅薯豐收,但周口境內淅淅瀝瀝降雨,持續了近20天。王學全和工人們搶天收紅薯,但這些紅薯沒能賣出去。“當時就有一批紅薯爛在地里了,扒出來的紅薯只好暫時儲存起來。”王學全說,儲存一個多月后,從2017年11月開始,他雇傭30多名鄉親,將這些紅薯加工成粉條,準備趕在春節前上市。
然而王學全*年賣紅薯粉條,市場很難打開,加之前期宣傳不到位、供求信息不暢通,加工出來的紅薯粉條出現了滯銷。
“兩個多月了,才賣出去萬把斤,現在還剩17萬斤左右。”王學全說。
探訪
粉條全手工打造做工的師傅平均年齡65歲
淮陽縣魯臺、豆門一帶,一直都有加工紅薯粉條的傳統。村里上年紀的老人,幾乎都掌握加工紅薯粉條的手藝。昨日,大河報記者前去王學全的加工廠看到,從揉芡、打條、燙煮、出鍋,全是上年紀的老人。負責燒鍋的鄭師傅說,他們平均年齡65歲,都不能外出打工了,只能靠傳承下來的手藝做粉條掙錢。
這些做工的老人們說,農村人老實本分、不哄不騙,他們用良心保證紅薯粉條的質量,絕無任何添加劑。原本指望著這些粉條賣出去,大家拿著工錢、獎金回去過個“肥年”,可粉條賣不掉,大家心里都發愁。
一邊賣不掉,一邊還要繼續加工,因為停工的話,紅薯只能爛在儲藏室里。昨日,記者跟隨王學全在他的倉庫里看到,10多萬斤加工好的粉條堆放在那里保存完好,這些粉條從外觀、色澤上看都很不錯,用開水燙煮后爽口筋道,保留了紅薯粉條的彈性。
王學全說,如果粉條繼續滯銷,他借錢也會給工人們發工資。但干活的工人們都是附近十里八村的鄉親,都是講情義的農民兄弟,大家理解王學全的難處。“俺們一起共事做粉條,有困難大家一起扛,粉條賣不掉,我們不要工錢權當義務幫工。”工人們說。
當然,無論王學全還是干活的鄉親們,大家都盼望著滯銷的粉條盡快賣掉,這樣大家的辛苦付出就不會付之東流,也能拿著工錢、獎金過個好年。
如果有愛心企業或者團體、個人需要購買紅薯粉條,可致電大河報周口記者新聞熱線13703876937咨詢有關情況。
-
- 好
(1)
-
- 不好
(0)
蔬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蔬菜網”(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蔬菜網”(Vegnet.com.cn)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