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問四川竹筍初加工(圖)
蔬菜網 時間:2018/5/7 來源:四川日報 閱讀數:715 網友評論:3
現象
一樣竹筍兩樣行情
“降價也要賣!”王亮對虧本有準備。
王亮是都江堰市凱達綠色開發有限公司的銷售經理。公司5000多畝雷竹,每天產約5000公斤鮮筍,都要及時賣出,*的難題是保鮮,隔天外殼就會發黃變黑,甚至腐爛,“白給都沒人要!”
去年,有*多采了1500公斤鮮筍,多方聯系,終于找到買家,趕緊以每公斤兩元錢的價格連夜拉往成都,比正常收購價低了2.4元,意味著當天虧損近4000元。
“每年鮮筍上市都得損失一些。”4月19日,面對記者,他順手拿起桌上的計算器按了一遍,“去年就損失將近10萬元。”
4月24日,記者打電話給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瓶窯鎮塘埠村綠豐竹筍專業合作社社長劉彩鳳,“剛采完120畝鮮筍,每天都在賣。”電話里,她喜滋滋地告訴記者,今年春節期間,*貴時每公斤賣過56元。劉彩鳳種的也是雷竹,但虧錢的情況沒有,一點兒也不擔心銷路,甚至常常發愁不夠賣,“很多人想買,但實在是沒貨了”。
凱達的困境不是個案。2016年,全省產鮮竹筍75萬噸,僅占年可采量的35.5%,近7成竹筍留棄山林的背后,是我省除了“采不出”,還有“存不住”的困境。
別人的竹筍不夠賣,我們同品種的竹筍卻賣不了,因為缺乏有效的保鮮手段——冷鏈運輸和冷庫貯藏。
竹筍要吃鮮,很嬌氣,保鮮*靠譜的手段就是建冷藏庫。劉彩鳳的竹筍不愁賣,就是因為當地有冷藏庫,鮮筍當天賣不完,丟進冷庫,就可以睡個踏實覺了。
我省鮮筍產區有沒有冷庫?需要怎么建?記者近日就此作了調查。
冷庫夠不夠用?
鮮筍采摘量上不去,冷庫不足,與浙江、福建相比有較大差距
我省筍用竹種植在全省各地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瀘州、宜賓、樂山、成都、南充等地。記者近日走訪部分竹筍產區,發現用于儲存竹筍的冷庫數量并不多。
眉山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地并沒有用于儲存鮮筍的冷庫。宜賓、雅安等地林業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冷庫有一些,但量不是特別大,沒有上規模。
有一些地方有冷庫,則是與存放其他果蔬的冷庫共用。例如都江堰市,多收的鮮筍一般送到放獼猴桃的冷庫中。然而,鮮筍放到這樣的“混搭”冷庫后,口感和味道都會有變化。
建起冷庫的地方,運營也有問題。沐川縣曾建起一個竹筍加工廠,并配套了冷庫。但冷庫至今仍沒法使用。“老板攤子鋪得太大,經營不善,冷庫也沒用上。”沐川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采訪中,不少林業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就目前鮮筍采摘量來看,基本用不上冷庫。但是不排除以后產量上升后,對冷庫的需求會上升。
作為產筍大省,浙江省2017年冷庫容量為127.99萬噸,福建的冷庫容量為253.79萬噸。而我省的冷庫容量僅有81.42萬噸。
冷庫難建嗎?
山區建冷庫,拿地、建設成本和用電成本都高,閑置期長,讓企業失去積極性
我省冷庫不足,一是建不起,二是用不起。
地形是一大制約。“相比于浙江,四川山地更多。”多次來川考察過的浙江省竹產業協會秘書長翁甫金說,像宜賓市的興文、筠連、屏山等縣都在山區里,地塊難找、拿地成本高。
建設過程中的成本同樣不可忽視。“建冷庫不難,就是一個加厚板房,像大冰箱。”雖然容易,都江堰市凱達綠色開發有限公司銷售經理王亮卻坦言公司建不起。凱達公司位于山里,“施工成本就比正常高出30%到40%。”王亮解釋,冷庫建在山上,有的地方要架空、原材料要人工運送,都是成本高企的原因。
冷庫運營成本也讓不少商戶、企業吃不消。宜賓市南溪區嘉龍竹木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鐘燕宜告訴記者,合作社在前年斥資300萬元建起了冷庫,目前冷庫用的是工業用電,每度電在七八角錢,一個月僅用電成本就在五六萬元。“甚至有的企業因此陷入資金緊張。”成都市冷鏈物流商會秘書長楊一健坦言,運營成本高,正是企業對修建冷庫熱情不高的原因。
空置率高同樣讓不少企業在建與不建之間徘徊。“有錢不買半年閑”,每年竹筍采收期僅有一個月左右。“過了采摘季節,這些冷庫閑置下來,會給企業造成較大負擔。”省林業廳產業處調研員秦茂說,如何提升使用效率,是調動企業修建冷庫的重中之重。
冷庫建設怎么推進?
政府加強引導,支持龍頭企業申報冷庫項目,形成合理、高效冷藏鏈
短板咋補?我省已有謀劃:將按“1萬畝-2萬畝竹林基地布設1個初加工點”的思路,合理布局竹材、竹筍就地初加工點。到2022年,規劃建成竹筍去殼、清洗、冷鏈倉儲、烘干等集中加工點200個,全省竹材、竹筍就地初加工率達到70%以上。
浙江農林大學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余學軍認為,推進冷庫建設,首先應發揮政府引導作用。他介紹,在浙江,冷庫一般由竹筍協會、合作社、大戶等具有一定規模的經營主體修建,然后政府按照投資金額的50%予以補貼。
“我們正在做這方面的調研。”秦茂表示,將力爭為冷庫建設企業在用地用電、貸款方面,多爭取一些政策,包括龍頭企業在申報冷庫項目時也給予一定支持。
空置問題如何解決?省林科院研究員孫鵬建議,可以將春筍、秋筍、冬筍等不同季節采收的品種搭配起來,讓一年四季都有筍采。
余學軍建議,產業結構也可以調整,“以杭州市臨安區為例,在種筍同時也種山核桃,幾種作物配合,冷庫自然不會閑置”。
福建省林科院竹子研究所副所長鄭蓉支招,充分發揮冷鏈運輸的作用。她舉例,福建將冷鏈運輸與高速公路、高鐵緊密銜接,農戶當天采完筍后,會用冰塊速凍的方式直接打包,通過高鐵連夜送往杭州、上海等地。
“成都市溫江區正在試驗超低溫速凍技術。”孫鵬建議,我省應大力發展速凍保鮮冷鏈工藝,延長竹筍保鮮期,便于長途運輸。
相關新聞
-
- 好
-
- 不好
蔬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蔬菜網”(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蔬菜網”(Vegnet.com.cn)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