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馬園村“菜把式”種菜記(圖)
蔬菜網 時間:2018/5/16 來源:寧夏日報 閱讀數:477 網友評論:2
大棚蔬菜

5月14日,固原市原州區頭營鎮馬園村設施農業園區,溫棚內已是綠肥紅瘦,棚間空地新栽種的菜苗茁壯成長。
一間土壘的溫棚內,青年創業者蒙會帶著工人插栽今年第二茬芹菜苗。今年,蒙會管理的9棟育苗溫棚*茬已出棚450萬株各種菜苗,豐收的喜悅掛在蒙會的臉上。但蒙會也有煩惱:“育苗溫棚實在是太簡陋了,不但是土棚,而且沒有標準苗床。如果把菜苗直接育到土里,病害會讓它們全軍覆沒,我只好用磚頭和竹竿支起簡易苗床進行育苗。”蒙會*的心愿是有個標準化育苗車間,“那樣,我就能為馬園及周邊村莊提供更多更好的菜苗。”
像蒙會一樣,改革開放幾十年來,馬園村從種露地蔬菜到種溫棚菜,有過豐收的喜悅,也經歷過“菜難賣”的憂愁,但從沒有停下依靠特色種植勤勞致富的步伐。
馬園村離固原城區13公里,歷來是固原的“菜園子”。獨特的水土氣候條件,成就了馬園蔬菜的優良品質,種的黃瓜綠嫩嫩,水蘿卜又圓又紅,固原城里人買菜普遍認馬園菜。
2002年,山東省壽光市援建馬園村268棟蔬菜溫棚,馬園村傳統蔬菜種植業一下子實現了質的提升。
菜農余忠年近8旬,種了一輩子菜,“我年輕時利用自家自留地種韭菜、黃瓜等,一年四季只要有空就挑著擔子進城賣菜,后來拉著架子車、騎自行車、開拖拉機和三輪車進城賣菜。”到了開始種植溫棚蔬菜,菜販子們上門收菜,余忠不用再去賣菜,只需坐地收錢。他經營著6棟蔬菜溫棚,每年收入十幾萬元,加上兩個兒子販運蔬菜,全家年收入近50萬元。
溫棚蔬菜的種植也培養出苗正慈、高雅婷、李軍剛等一批馬園村種菜能手。他們通過不斷試驗,掌握了適應當地水土的溫棚蔬菜種植技術。泉港等移民新村移民剛搬遷入住,不會種植溫棚蔬菜,這些“土專家”義務到移民新村手把手教種菜技術,如今溫棚蔬菜種植也成為移民新村的主業。
馬園村還種植了4000畝露地蔬菜。菜農李世宏是個有恒心的人,不管頭一年虧了還是賺了,年年堅持種十幾畝露地蔬菜。2016年,他種了12畝芹菜,遇上了好年景,賣了26萬元。
但不是人人種菜都能掙上錢。2017年,馬園村集體種了200畝西蘭花、甘藍、芹菜,秋后豐產,滿地都是菜,但卻滯銷了,損失近70萬元。一位客商在馬園村流轉200畝地種菜,市場對接不到位,也虧本80萬元。
今年,馬園村汲取經驗教訓,流轉連片耕地1000畝,引進香港客商進行規模生產,種植品牌蔬菜,開拓市場,帶動村民發展蔬菜種植業。
“有品牌、有技術、有市場,馬園村的蔬菜產業就一定能做大。”馬園村黨支部書記苗正安成竹在胸:和蒙會聯手建一個工廠化育苗中心,壯大村集體收入。
記者了解到,像馬園村一樣,冷涼蔬菜已成為原州區主導產業,目前已建成27個設施農業園區和3個萬畝、10個千畝示范基地,帶動農民種植冷涼蔬菜15萬畝,2017年實現總產值8.3億元。
-
- 好
-
- 不好
蔬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蔬菜網”(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蔬菜網”(Vegnet.com.cn)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