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爛草塘”變身蔬菜產業基地
蔬菜網 時間:2018/9/22 來源:貴陽日報 閱讀數:450 網友評論:1
每到周末,在開陽縣雙流鎮三合村的白果塘蔬菜產業基地,常有游客和基地的美國南瓜、法國辣椒等拍照。
而幾年前,這里種植的是苞谷等傳統農作物。
三合村村支書嚴文富介紹,以前三合村白果塘組是片“爛草塘”,“可我去外地參觀學習時,發現那里的自然條件還沒三合村好,發展得卻比三合村好。三合村發展不起來,原因就在于沒有項目和產業的支撐。”
思路一變天地寬。勇于謀變的三合村于2015年引入貴州開陽盛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通過流轉村民土地,引進高新技術和臺灣精致農業,讓三合村過去貧瘠的田地變成了高產值的產業基地,村民也變成了“股東”和“工人”。
村民蘭才銀把家里六畝多地全都流轉給了公司,自己則選擇在基地打工賺錢,成功從“農民”變成“工人”。“以前,在外面打工也存不下多少錢,現在,在家門口‘上班’,既有土地流轉費又有工錢,很滿意。”蘭才銀說。
同時,三合村按照“農旅一體化”發展思路,大力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等,不斷深化產業融合模式,走出了一條“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農旅融合發展之路。
今年端午節,白果塘蔬菜產業基地的生態餐廳開業。在生態餐廳里,所有的蔬菜瓜果都直接從地里采摘,餐廳提供烹飪作料和鍋碗,游客可“大顯身手”自己做飯。如今,占地數百平方米的生態餐廳,已經成為三合村*受游客青睞的地方之一。
如今的三合村,觀光旅游、生態餐廳、現代農業等快速發展,大批游客慕名而來,田園綜合體經濟效益初顯。“農旅一體化”不僅促進了當地的產業發展,也改變了村民的觀念。
村民馬大福的妻子原本在基地務工,沒多久就學到大棚種菜的本領,就跟家里人商量,自己建起大棚。
“同樣是種地,咱們就只能種苞谷,公司就能種出新花樣,這是為啥?還不是因為公司有技術,現在咱們也有了技術,肯定也能種出好菜來。”馬大福說。現在,馬大福家的蔬菜大棚一年可實現收入六萬余元,成了全家的“聚寶盆”。
目前,基地采取“公司+農戶”的模式,帶動68戶農戶增收,其中*扶貧對象32戶。基地可實現年產各類蔬菜320萬公斤,主要銷往貴陽市各大超市和蔬菜市場。
相關新聞
- 貴州部署蔬菜秋冬種生產工作
- 盆栽蔬菜扮靚昌平美麗鄉村
- 北京蔬菜自給率5年提升至20%,將建“農業中關...
- 徐州-上海蔬菜外延基地合作懇談會在滬舉辦
- 南疆加快設施蔬菜產業發展
- 陜西定邊縣瓜甜蔬菜鮮 蓄壯草藥香
新聞關鍵字: 蔬菜
-
- 好
-
- 不好
蔬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蔬菜網”(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蔬菜網”(Vegnet.com.cn)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