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依蘭:她靠種植食用菌走向致富(圖)
蔬菜網 時間:2018/11/20 來源:黑龍江農村報 閱讀數:430 網友評論:2
食用菌

關玲,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食用菌合作社的“大姐大”。從賠本到規模日益擴大,再到回饋社會引領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路,她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歷程頗具傳奇色彩。
只身闖蕩初遇挫折
2008年,36歲的關玲只身闖蕩木材加工行業,經過幾年的打拼,事業初見成效,小日子也越過越滋潤。后來,受國家停伐政策影響,關玲開始琢磨起黑木耳這個項目。
2014年,幾個搞木材生意的姐妹聽說關玲要搞食用菌,紛紛找上門來,姐妹們都信任她,大家合伙,關玲湊了300多萬元攛掇起個合作社來。不懂技術,先嘗試摸索著干。哪想到,培育食用菌可不是擺弄木頭,由于雜菌率高發等原因,導致長出的木耳先天發育不良,個個長成畸形兒,又小又干枯,根本賣不上價。先期的投入砸進去了不說,還幾乎搭上了300多萬元的本錢。
探索鉆研重振旗鼓
吃一塹長一智,經過木材生意摸爬滾打過的關玲和姐妹們把目光盯向了葦河和綏陽,那里是全國食用菌的生產基地和銷售集散地。重打鼓另開張,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
首先要解決資金難題??h里知道了她們的難處,一筆筆救援貸款注入合作社,為關玲團隊重振旗鼓涅槃重生提供了動力。同時,學習科學技術,走出去請進來,聘請技術員。然后,循序漸進擴大再生產。為了做高質量的木耳,關玲從源頭開始做全產業鏈,建設了工廠化菌包生產線,同時引進了國內*先進的液體發酵制種設備。
經過幾年的探索和鉆研,關玲團隊不僅成為依蘭縣食用菌培育的引領者,更成為依蘭縣和周邊縣市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風向標和助推器。今年,依蘭縣僅關玲姐妹們的合作社食用菌年產量就達到1000萬包。食用菌作為依蘭縣特色產業之一,逐漸成為極具發展潛力、能有效帶動農民增收、快速致富的產業。
回饋社會引領脫貧
“吃水不忘挖井人”。關玲的合作社在起死回生的關鍵時期離不開依蘭縣的鼎力扶持。幾年來,合作社發展也形成了良性循環,黑木耳、猴頭菇、滑子菇等產品除了批發到東寧、尚志,產品通過微商已經遠銷到泰國等地。
同時,關玲這些年來走街串巷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戶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也看到了處于貧困狀態農戶的疾苦。
依蘭縣迎蘭鄉開發村的老宋媳婦長年癱瘓。2016年,關玲出錢為他家打井,免費為他家的撂荒地擺上了2000袋菌包,當年就收入4000元。如今,老宋家已經脫貧。
達連河鎮河南村是個貧困村,村民老于是個啞巴,妻子股骨頭壞死。關玲不僅為其乃至全村建設了大棚,還派技術員常駐該村,從種到采全程跟蹤。通過技術指導,河南村的木耳獲得了大豐收。
“只要你信任我,我就幫你”。關玲的話擲地有聲。僅2017年,關玲派出的技術員用合作社的專車跑了1200余公里往返于農戶家,無償提供技術保障。
“把所有的心里話,都要向木耳傾訴”。就像關玲為食用菌注冊的品牌——“耳語傾鑫”一樣,關玲已經把食用菌生產和發展的點點滴滴凝聚到自己的血液里。同時,帶領貧困戶向食用菌要效益早日脫貧致富,也是關玲合作社發展的目標和責任。
相關新聞
-
- 好
-
- 不好
蔬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蔬菜網”(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蔬菜網”(Vegnet.com.cn)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