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六合區凌晨下水 種收靠人 大圣水芹豐收 辛勤的農戶期盼機器收割技術(圖)
蔬菜網 時間:2019/1/28 來源:南京日報 閱讀數:397 網友評論:4
水芹

水芹在老百姓口中又稱“節節高”“路路通”,因寓意美好也成了春節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吉祥菜”。日前,記者前往江蘇省南京市水芹主要產地六合區馬鞍街道大圣村,探訪春節前水芹的生產情況。
早上6點,天還蒙蒙亮,大圣水芹合作社社員王宏財就準備下水割水芹了,水很冷,他有時候會喝點酒暖身子,“今年氣候好,一畝地比往年多長1000多斤,得早點下水收。”盈盈蔥蔥的水芹鋪展在一畝多的池水上,王宏財穿上防水皮衣,半個身子下了水。他種了四十多年的水芹,用他自己的話講就是“我還是娃兒的時候就開始干這個了”。干了大半輩子的水芹生意,他很感慨這些年的變化,“以前自己捆著水芹,騎自行車去城里賣,后來是用拖拉機運,現在都改用小汽車,越來越先進了!”說完他游向池塘中央,拿起特制的L形鐮刀,像摸魚一樣,割了一茬茬水芹。
割好的水芹像一個個小“谷垛”浮在水面,然后被推運到岸邊的白色大棚內整理。掀開大棚的門簾,里面坐著七八名整理水芹的女工,一旁的社員告訴記者,在這里,水芹被一根根梳理干凈捆扎好,“就像洗頭發一樣,剛割上來的水芹很亂,也不干凈,需要人工整理。”這些女工都是村里的賦閑勞力,在這里幫忙,*工錢70元,岸邊扛運水芹的男工要貴些,*170元。一名水芹種植大戶笑稱,“他們賺錢比我們容易多了,過年還得給他們封個千把塊的紅包呢。”從種到割再到洗,大圣村的人幾乎都圍著水芹轉,這個產業帶動了周邊1630多戶農民就業。
水塘邊摞著一捆捆下白上綠的水芹,一袋打包好約莫40斤,正等著城里的菜販子來提貨。種植大戶袁德平告訴記者,春節前正是吃水芹的時候,口感*,而今年恰好也是豐收年,一畝地平均要多收1000斤,估計整個合作社131戶社員加起來,水芹要收一萬五千噸左右,增長30%。今年的豐收除了風調雨順,也有科技助力。袁德平介紹,今年合作社請了一位揚州大學的農學教授,自己跟著學了不少,“老師說苗要種稀些,肥料也要先發酵再撒到田里。專家就是專家,在行!”
記者采訪發現農戶近處喜,遠處憂。大圣水芹是個老行當,講究純手工,這是它的優勢也是劣勢。南京馬鞍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辦公室主任劉學良介紹,喜的是今年水芹豐收,憂的是價格賣不上去,而且人力成本太高,“我們水芹的特色就是綠色人工,施肥用動物糞便,不用化肥農藥,種和收都是人工,沒有機器可以替代,吃起來香,但是成本高。”劉主任介紹,園區目前在籌建一個約1000平米的廠房,實現水芹清洗和包裝自動化,減少人工成本的壓力,同時也在與農機開發公司商談合作,希望未來可以研制出收割水芹的機器,“水芹是個老行當,要想發展下去,只有靠技術,真研制出自動收割水芹的機器來,也是對整個行業的貢獻嘛。”
-
- 好
-
- 不好
蔬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蔬菜網”(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蔬菜網”(Vegnet.com.cn)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