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成貴州良上村群眾脫貧致富“良方”
蔬菜網 時間:2019/2/13 來源:黔東南日報 閱讀數:404
近日,貴州三穗縣良上鎮良上村食用菌基地的20個大棚里,隨處可見忙著配料、滅菌、套棒以及搬運菌棒的村民,一派繁忙景象。
“現在我與村上的20多人每天都在大棚務工,離家近又方便照顧老人小孩,每個月有2000元的工資,年底聽說合作社還可以拿分紅,既舒心又得勁。”村民貧困戶萬大春樂呵呵地說道。
過去,萬大春守著自家4畝地,一年四季種植苞谷和水稻,吃飯沒問題,糧食也有節余,但就是沒有余錢。自從看到周邊巴冶村的老表將自家土地流轉給合作社、還到合作社務工脫了貧后,萬大春動了心,也著急起來。
聽到村里從鎮上申報了幾百萬元的食用菌項目,萬大春激動得不行,主動跑到村委會,拿著小本本與村干部一起算了一筆賬:“以前一畝地種植苞谷和水稻,辛辛苦苦一年才賺五六百元。流轉給村里種食用菌就不一樣了,流轉一畝地得700元,到合作社打工1個月2000元,一年干9個月,算下來有2多萬元收入,比往前種苞谷和水稻強多,你們可一定要把我家地流轉進去阿。”
像萬大春一樣,窮怕了的良上村村民,得知村里將實施食用菌項目的消息后,大伙都期盼村里將自家土地流轉過去。
“看到全縣那么多村產業搞得風風火火,村民的思想觀念就轉變了。大伙都知道種包谷種水稻掙不了錢,改種香菇、黑木耳好得多。之前還曾擔心村民不肯將土地流轉出來,沒想到消息一傳出去,村民熱情比我們還高漲,紛紛請求村里將自家土地流轉啦,光是申請到合作社來打工的群眾,都不止30人。”良上村村主任萬繼焰介紹道。
“這次項目能夠進展這么快,同群眾支持與參與分不開,我們主要采取‘黨社聯建’發展模式,以村級合作社為主體發展食用菌,通過量化項目資金入股分紅、帶動就業等形式,覆蓋帶動村里貧困戶和群眾增收。”看著良上村已建設完成的2個食用菌基地、60個大棚,以及開始出菇的10萬個菌棒,良上鎮鎮長胡世猛感慨萬分。
據了解,此次500萬元香菇、黑木耳種植項目,系良上村與五和村、巴冶村共同申報實施,共計發展香菇48萬棒、黑木耳40畝,產值達240萬元,帶動162戶貧困戶597人人均增收505元,41名就業貧困勞動力人均增收1.8萬元以上。
“這片脫貧之菌,正是咱們村的脫貧致富良方,承載著我們全村的脫貧希望。”臘月初八這天,望著正在大棚里忙碌著的村民,良上村黨支部書記*福感嘆道。
相關新聞
- 昭通魯甸縣建食用菌基地助貧困戶增收(圖)
- 貴州省珍稀食用菌工程中心正式掛牌成立(圖)
- 新鄉:小小食用菌撬動特色大產業
- 貴州:食用菌鋪就致富新路子(圖)
- 西藏:種植食用菌助力脫貧(圖)
- 貴州省食用菌專班到鎮寧調研(圖)
新聞關鍵字: 食用菌
-
- 好
(0)
-
- 不好
(0)
蔬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蔬菜網”(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蔬菜網”(Vegnet.com.cn)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