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麥積區:打造“木耳之鄉” 推動“三變”改革(圖)
蔬菜網 時間:2019/4/24 來源:中國甘肅網 閱讀數:459
木耳

給農民賒欠菌棒,免費提供技術幫農民種植木耳。因地制宜,建設木耳種植基地,帶動周邊農民提高收入。打造“木耳之鄉”,大力推動農村“三變”深入改革……
借助當地果蔬種植龍頭企業,天水市麥積區圍繞“質量興農”和“綠色發展”,深化“三變”改革,確保全區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提高全區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助推脫貧攻堅。
位于利橋鎮百花村的天水森源農林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投資1000多萬元,建設以香菇、木耳為主的食用菌袋料種植、研發、生產、深加工等為一體的產業基地,同時配套冷藏、加工、包裝等車間。”該公司法人頡云介紹,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和幫助下,趟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特色產業助推脫貧攻堅”的質量興農道路。
2015年,該公司在利橋鎮魏家莊流轉100畝土地建棚進行地栽試種,摸索出了一套適宜本地種植的代料栽培技術。
隨后,以“村‘兩委’+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集體經濟與村民共同發展的合作模式,向利橋、楊河及百花三個村內有條件種植的貧困戶推廣,并以“強化培訓、賒銷菌棒、跟蹤服務、回購產品”等一系列惠農增收措施,帶動20多戶農戶,以優惠的價格累計供應了近80萬個菌棒。
去年,該公司實施基地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并讓利20%的股權,主導利橋鎮秦嶺基地實施“三變”改革,使貧困戶和村集體獲得80%的利潤分成。
技術員陳慧玲介紹,為了確保木耳質量,他們建立檢測室、加強種植戶技能培訓等方面入手,從滅菌取樣、菌絲培養、接菌種植等各個環節確保木耳質量安全。隨后,種植出的木耳將包銷至天津。
“接菌后,我們將菌棒以免費、優惠的形式提供給種植基地,供發菌種植。”頡云介紹,公司廠區為周邊30多名農民提供了崗位,每人每年收入約2萬余元。
據他介紹,目前,種植基地有大棚200多個,預計全年投放菌棒200萬棒,計劃實現綜合收入1200萬元。同時,在其它適宜種植的村莊以插花布點、示范引導的形式,建設80至120個大棚,安排投放菌棒80萬棒,奮力打造“木耳之鄉”,帶動周邊貧困群眾盡快脫貧致富。
近年來,麥積區委、區政府圍繞“質量興農”和“綠色發展”兩大主題,搶抓全省綠色食品許可審核工作試點縣區的有利機遇,依托產業優勢積極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
截止目前,全區農產品累計完成“三品一標”認證79個,其中無公害認證4個、綠色認證72個,有機認證3個,認證面積達53.6萬畝。
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建立了由農業局、畜牧局牽頭負責,衛計、工商、商務、糧食、質監、公安、財政、食藥監等部門配合的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機制,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和動物衛生監督所,加大對糧食、果品、蔬菜等種植業農產品、肉蛋奶等畜禽農產品安全生產、流通、儲藏、銷售環節的指導和督查等工作,確保了全區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相關新聞
-
- 好
-
- 不好
蔬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蔬菜網”(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蔬菜網”(Vegnet.com.cn)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