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王”王樂義引領農民走上致富路
蔬菜網 時間:2018/3/26 來源: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閱讀數:535
今年78歲的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仍然每天忙碌在田間地頭。
1991年,王樂義乘坐這輛吉普車向全省、全國推廣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先后到河南、河北、安徽、遼寧、吉林等地,引領農民走上致富路。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向村民推廣蔬菜大棚種植技術。
1989年王樂義與村里黨員在研究蔬菜大棚建設。
人勤春來早。春分剛過,田野里柳條兒吐芽、迎春花綻放,位于山東省壽光市孫家集鎮三元朱村村委辦公室里正在緊鑼密鼓地討論新一年的發展規劃,“兩委”成員和村民代表們各抒己見,氣氛熱烈。
“黨中央把農業當成‘陽光’產業,我們一定把‘陽光’變成天下農民的共同財富。 ”今年78歲的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精神矍鑠,聲音擲地有聲。他只有小學文化,卻發明了冬暖式蔬菜大棚,結束了北方冬季只能吃白菜蘿卜的歷史,被稱為“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他是一位地道農民,致力于蔬菜大棚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帶動千萬農民走上致富路,被稱為“蔬菜大王”;他是一名共產黨員,心里永遠裝著人民群眾,被稱為“奔小康領路人”。
改革開放 40年之際,記者來到三元朱村采訪了這位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和見證者,聽他回眸了40年風雨歷程,講述了一段段崢嶸歲月。
堅定信念甩開膀子帶領群眾艱苦創業
王樂義兄妹七人,他排行老二,解放初期,迫于生計他只讀了四年書就輟學務農。 1957年,年僅17歲的他為了家庭,為供應弟弟妹妹多讀幾年書,輾轉到了東北永安林場,成了一名伐木工人,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加上惡劣的生活環境,磨煉了他鋼鐵般的意志和嚴謹的組織觀念。 19歲時他便成為了伐木隊隊長,后來還參加了黨校培訓,成為了林場職工理論教員。
四年的工人生涯讓他堅定了信念,開闊了眼界。1962年回到老家的他很快得到了群眾的擁護,并且擔任起生產隊長、村黨支部副書記。期間,他不斷出新招,發展林、果、蔬菜種植,變著法子為老百姓造福。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好政策下來的那一刻,我覺得老百姓的春天要來了,一定要帶領大家大干一場。”時年37歲的王樂義滿懷信心,然而他的身體狀況又讓他有些憂慮。原來,在年初王樂義被診斷出了直腸癌,剛剛做了肛門易位手術,腰間掛著個糞袋子,行動不便是小事,關鍵時刻人隨時都可能倒下去。
“共產黨培養了我的理論水平和思想覺悟,而且患病期間的手術費也都是黨組織幫助解決,賦予了我第二次生命,水有源、樹有根,知黨情更要報黨恩,共產黨人怕過啥? ”王樂義說,當全村父老鄉親推選他為支部書記的那一刻,他毅然起身挺起腰板,接受了這份信任。
在村委會的辦公室里,王樂義回想起40年前的三元朱村的情形。 “老老少少800多口人,集體賬上沒有幾塊錢,四個生產隊家底是兩輛地排車,10頭牲口,固定資產不到一萬元。 ”王樂義介紹說,40年后的今天,全村1000余口人,村集體年收入總計6700萬元,人均年純收入30300元。
“黨改革開放的政策是正確的、英明的。有黨做主心骨、黨員當領頭雁,領著大伙奔小康,我們的事業才能像今天這么興旺。”王樂義語重心長地說。
敢為人先學科技用科技趟出致富路
“作為一名普通的農民干部,您是如何一步一步帶領鄉親脫貧致富?又是如何將蔬菜大棚發揮到*而后發展現代農業的呢? ”
相關新聞
- 許成軍:蔬菜大棚“種”出脫貧路
- 湖南衡陽脫貧之星劉華付:蔬菜大棚“種”出新...
- 廈門職業農民郭防:綠色蔬菜種出火紅好日子
- 劉貴興:蔬菜大棚里的脫貧夢
- 湖北“回鄉能人”變蔬菜專家帶動全村脫貧
- 蔣力偉:做大合作社 念好“蔬菜經”
新聞關鍵字: 蔬菜
-
- 好
-
- 不好
蔬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蔬菜網”(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蔬菜網”(Vegnet.com.cn)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