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生命禁區種出民生蔬果
蔬菜網 時間:2018/5/15 來源:新華網 閱讀數:497 網友評論:1
在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生態農業產業園內,智能溫室里采用無土栽培技術培育的蔬菜青翠欲滴,長勢喜人;蔬菜大棚里茼蒿、生菜、西瓜等各類常見蔬果散發出誘人的光澤,靜待采摘;十幾種蔬菜水果香氣四溢,茁壯生長,幼果掛滿枝頭……
“這是剛剛摘下來的茼蒿,你看上面的水還沒有干,正準備拉到超市去賣。”安徽菜商胡進濤指著剛采摘下來的蔬菜興奮地說道,“我們的價格比市場上還要便宜一些。”
在平原地區,這些或許很常見,但在高原,這堪稱奇跡。
阿里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年均降水量只有75毫米左右,含氧量不足內地的50%,是醫學上公認的不適合人類居住的“生命禁區”。群眾戲稱,阿里一年只有兩個季節:冬季和大約在冬季。高寒缺氧的環境讓很多植物都難以存活,種植蔬菜和水果,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長期以來,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吃的蔬菜和水果,主要靠從千里之外的新疆等地運輸,高昂的運費使得蔬菜價格居高不下。買菜難、買菜貴成為長期困撓當地政府的民生難題,極大影響群眾的獲得感。
針對這一問題,噶爾縣委、縣政府先后投入近億元,建設了集蔬菜種植、試驗示范、科技培訓、種養循環等功能為一體的現代設施農業園區。產業園引進國內先進的設施種植技術,建設了12萬平方米的日光溫室、五膜拱棚、智能聯動溫室,*終在高原地區種出了高品質、高產量的蔬菜和水果。
“我們找農戶進行調研,找專家分析水質和土壤,集成了國內先進的農業技術,*終確認這里具有發展棚栽業的條件。”阿里地委委員、噶爾縣委書記高寶軍說,“針對特殊的氣候特點,園區專門建設了智能溫室,進行工廠化育苗,技術人員密切關注大棚里的溫度和濕度,滿足了蔬菜種植需要的一切條件。”
在管護人員的精心呵護下,產業園里種出了三十多種蔬菜和水果。2017年,噶爾縣生態農業產業園瓜果蔬菜產量達到640噸,滿足了當地60%的市場需求,群眾在家門口以更低的價格吃到了更新鮮的蔬菜。
為了鼓勵更多的人種植蔬菜,產業園還為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承包大棚免去了一年的租賃費用;通過以工代訓、技術員帶徒等方法,促進易地搬遷群眾就業增收,讓利群眾,深受歡迎。據規劃,2018年續建大棚可為異地搬遷點貧困群眾提供120個就業崗位。
在產業園就業的群眾,通過土地流轉、勞務打工等方式,既挎上了菜籃子,又鼓起了錢袋子。“我們在這里做些除草、掐枝之類的雜活,*就有200元收入,這是在老家放牛羊時不敢想的好事。”異地搬遷點群眾卓瑪說,“家里沒有蔬菜了,就在這兒買,既便宜又方便。”
相關新聞
- 凱里市擬建萬畝蔬菜基地(圖)
- 聊城馮官屯:“王老三”蔬菜銷京城(圖)
- 新疆吉木薩爾縣泉子街鎮窖儲蔬菜保新鮮 增產...
- 哈密市巴里坤:合作社蔬菜喜獲豐收(圖)
- 把握時間差 陽泉禪房村冷涼蔬菜有賺頭(圖)
- 西北冷涼蔬菜36小時送上東南沿海食客餐桌(圖)
新聞關鍵字: 蔬菜
-
- 好
-
- 不好
蔬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蔬菜網”(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蔬菜網”(Vegnet.com.cn)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