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原建起先進蔬菜大棚 援藏“紅娘”招來“金龜婿”
蔬菜網 時間:2018/9/14 來源:四川新聞網 閱讀數:493 網友評論:4
近日,從318國道轉入巴白路(巴塘—白玉),十多分鐘后,一片蔬菜大棚闖入眼簾。同行的松多鄉鄉長扎西甲措有些激動地介紹:“這是我們縣*個現代化的農業產業園!多虧了雙流援藏干部。”
兩年來,雙流援藏干部積極拓展援建思路,用一個個產業項目,助推巴塘產業發展重塑、貧困群眾脫貧攻堅。
走進其中一座大棚,之間一根根青翠的黃瓜正茁壯生長。
“這里日照特別充足,長出的黃瓜也特別脆。”巴塘縣高原鮮生態農業產業園總經理孟凡強扯下幾根黃瓜遞給記者,輕輕一掰,黃瓜就伴著脆響一分為二,咬下去有股青蘋果的清香。
和常見的蔬菜大棚不一樣,這里的大棚有一面特別厚的“墻”,包括一層紗布、兩層厚棉被、一層薄膜、一層保溫板。孟凡強說,這是按照巴塘的土質和環境特別設計的,“在山東壽光,這道‘墻’是直接用土壘成。”
今年3月,孟凡強帶著10個技術工人從山東壽光來到巴塘,開始設計建設高原生態蔬菜大棚。雖然結構稍有變化,但建設技術仍與國內*先進水平接軌:整個大棚能自動放風,自動澆灌,自動水肥一體。正在安裝的大棚信息系統,還能實現通過手機控制大棚的溫度和濕度等。
而孟凡強與巴塘的這段緣,源于巴塘縣領導與雙流援藏干部的一句話。
原來,過去巴塘本地蔬菜出產少,90%以上由外地販運進來,運輸成本高,蔬菜價格貴。在*會議間隙,巴塘縣領導得知雙流援藏干部韓國梁老家在山東,就半開玩笑地問他:“你有沒有辦法引進一家蔬菜大棚企業?”
聽者有意。韓國梁立刻發動老家親友奔走聯絡,終于邀請到山東壽光高科溫室工程有限公司前來實地考察。但考察結果一開始不太樂觀:在高原上投資一個大棚,所需資金是其他地方的2-3倍,企業認為“風險太大”。
既是縣城居民的“菜籃子”,又是脫貧攻堅的“新抓手”,如何讓項目放心扎根巴塘?巴塘縣和雙流援藏工作隊絞盡腦汁。
在梳理現有資源后,巴塘縣決定,將全縣35個貧困村、40個非貧困村的集體產業發展周轉金1300余萬元進行整合,再結合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專項資金500萬元,省級集體經濟示范點產業發展專項基金500萬元和產業扶貧基金500萬元,連同壽光高科溫室工程有限公司投資的700余萬元,按照“農戶+村+合作社+公司”的思路,共同建設蔬菜產業項目。其中,各村所占股份由國資公司代持,實現國資控股、村民分紅。
目前,首批23個標準化蔬菜大棚已經建成投產,每天要向巴塘輸送1000多斤黃瓜、辣椒、西葫蘆等蔬菜。“還有一批大棚要建。”孟凡強說,年底這個基地將全部投產,預計年產量達1200噸、年收入700余萬元,“每年預計將有400余萬元利潤給群眾分紅。”
相關新聞
- 凱里市擬建萬畝蔬菜基地(圖)
- 聊城馮官屯:“王老三”蔬菜銷京城(圖)
- 新疆吉木薩爾縣泉子街鎮窖儲蔬菜保新鮮 增產...
- 哈密市巴里坤:合作社蔬菜喜獲豐收(圖)
- 把握時間差 陽泉禪房村冷涼蔬菜有賺頭(圖)
- 西北冷涼蔬菜36小時送上東南沿海食客餐桌(圖)
新聞關鍵字: 蔬菜
-
- 好
(4)
-
- 不好
(0)
蔬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蔬菜網”(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蔬菜網”(Vegnet.com.cn)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