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呼和浩特首片500畝冷涼蔬菜喜獲豐收
蔬菜網 時間:2018/9/25 來源:內蒙古日報 閱讀數:445 網友評論:1
時值仲秋,呼和浩特各地大田作物收割已進入尾聲。近日,記者在該市海拔高、溫差大的武川縣耗賴山村驚喜地發現,在山村一處山坡上種植的綠色蔬菜依然郁郁蔥蔥。20多位村民在菜田里忙著收菜,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種植大戶高鎖小指著羅馬生菜、萵筍、娃娃菜高興地說:“為了上市菜不斷檔,我們分批種植,這已經是收割的第3批菜了,從8月中旬上市以來供不應求,菜商到地里直接就拉走了。”
“俺們做夢也沒想到,會有這么好的光景。剛開始種植時,全村人都冷嘲熱諷看笑話,認為這些嬌嫩的蔬菜只有在平坦的菜園子或溫室大棚生長,在氣候比較寒冷的山坡上種不成;現在不但種成了,品質還好。你看這萵筍掰開里面會流出白色的‘奶子’,生菜和娃娃菜又脆又甜。這里氣候偏涼,不易起蟲害,蔬菜靠農家肥自然生長,每天包裝好的100多袋蔬菜送到東瓦窯蔬菜批發市場,一陣兒功夫就被菜商搶光了,*至少能賣1萬多元。以往這里祖祖輩輩種植馬鈴薯、小麥、莜麥等大田農作物,一年每畝收成也不過千元。”村民高鎖小感慨道:“活到60多歲,*次見在冷坡上種蔬菜,還收成這么好。這一切要感謝呼和浩特市蔬菜技術推廣站研究員仲兆清和他的科研團隊。5年來,他們奔波于呼市、武川兩地,試驗總結種植經驗,不斷完善種植技術,硬是把冷涼蔬菜種在耗賴山村的梁坡上,讓我們增加了收入。”
2013年,在呼和浩特市農業綜合開發辦鼎力支持下,仲兆清帶領科研團隊開始建設呼和浩特市*冷涼蔬菜基地,由高鎖小成立的武川縣日新種植專業合作社進行示范種植,在耗賴山村坡梁地試種了100畝冷涼蔬菜,并進行全程技術指導,當年蔬菜就長勢不錯,純收入24萬元,比種植小麥、土豆、莜麥翻了幾番。
隨后,在武川縣政府、農牧業局支持下,基地科研人員不斷總結經驗,完善種植技術,擴大種植規模,將冷涼蔬菜由原來的100畝地幾個品種,發展到如今的500畝10多個蔬菜品種。為了打造首府冷涼蔬菜品牌,仲兆清帶領科研團隊在冷涼蔬菜基地,大力推廣穴盤育苗、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滴灌等栽培技術,并在蔬菜品種和品質篩選、種植密度試驗以及茬口安排上進行探索。良種與良法技術融合,讓這里種植的蔬菜產量高、品質佳,放一周,只打蔫不腐爛。2017年,高鎖小將種植的冷涼蔬菜注冊了“后山高老大”品牌,并進行精包裝,讓自產優質菜賣出了好價錢。
耗賴山村的冷涼蔬菜種植也為附近村民在家門口提供了就業機會。村民張天根和老伴兒在此打工種菜,干半年掙了兩三萬元。村民其其德瑪僅包裝蔬菜收入8000多元。每年5月至10月,有40多位村民在這里打工。
仲兆清說:“武川縣是生產無公害、綠色食品蔬菜的理想之地。在該縣可鎮、哈樂鎮等其他5個氣溫適宜的鄉鎮,如果能發展不同種類的冷涼蔬菜產業帶,形成種植規模,就會吸引更多的批發商過來,首府的冷涼蔬菜才能熱起來。同時,需要擴大建設育苗中心、發展冷鏈物流、購置種植專用機械設備,增加冷涼蔬菜深加工配套設施等,形成冷涼蔬菜產業鏈,這一新興產業才能持續發展。”
據悉,呼和浩特市農牧業局已組建了專家團隊,為首府冷涼蔬菜發展提供科學技術保障,并出臺建設規劃,明年準備繼續擴大發展露地蔬菜和冷涼蔬菜種植規模,把呼和浩特市打造為冷涼蔬菜生產重要區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相關新聞
- 貴州碧江滑石鄉:發展冷涼蔬菜 拓寬群眾增收...
- 內蒙古商都縣冷涼蔬菜種植業促農增收(圖)
- 把握時間差 陽泉禪房村冷涼蔬菜有賺頭(圖)
- 西北冷涼蔬菜36小時送上東南沿海食客餐桌(圖)
- 寧夏彭堡鎮冷涼蔬菜產業:“菜籃子”鼓起農民...
- 固原:冷涼蔬菜讓老百姓日子紅火
新聞關鍵字: 冷涼蔬菜
-
- 好
(1)
-
- 不好
(0)
蔬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蔬菜網”(Veg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蔬菜網(Veg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蔬菜網”(Vegnet.com.cn)聯系。